2025 年 9 月 21 日,温州市沈玲飞名师工作室第十七次活动聚焦教师专业成长核心需求,特邀嘉兴平湖市南市学校英语教师、浙派名师培养人李孝燕老师,带来《笔耕教学研:论文写作与发表的进阶心路》专题讲座。作为嘉兴市学科教学带头人、浙江省 “教改之星”,李老师深耕一线教学十余年,累计发表论文 30 余篇(其中 6 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),主持课题 10 余项。她以 “言意兼得” 的教学主张为引领,凭借 “教学研一体化” 的实践智慧,为工作室教师打造了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操价值的 “科研赋能课”,点亮论文写作与专业发展的进阶之路。


“优质教学是论文的源头活水,严谨的研究则能让课堂更有深度”,讲座开篇,李孝燕老师便以这句核心观点,打破一线教师对 “论文写作” 的畏难认知。她坦诚分享了自己从 “屡遭退稿的科研新手” 到 “核心期刊常客” 的成长历程,着重强调:一线教师的科研优势,恰恰在于扎根课堂的 “真实性”—— 能从日常教学场景中捕捉 “小而实” 的研究问题,让论文写作摆脱 “空泛理论”,真正源于教学、反哺教学。以公开课《What a Dream》的磨课经历为例,李老师生动拆解了 “课堂实践转化为研究成果” 的完整路径:在多轮教学设计打磨中,她发现 “梦境主题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结存在缺口”,随后通过记录课堂互动细节、分析学生反馈数据、优化情境化教学策略,将磨课中的 “痛点” 转化为研究 “切入点”,最终形成聚焦 “英语故事课情境化教学实践” 的论文并成功发表。这种 “把课堂亮点变研究焦点、把教学困惑变科研选题” 的思维,正是她构建 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” 教科研体系的关键内核。


针对一线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常遇的 “选题难、逻辑乱、修改无方向” 等痛点,李孝燕老师结合自身实践,总结出 “论文写作五维黄金法则”,为教师提供可落地、可复制的操作框架:
选题需兼顾 “政策导向” 与 “教学实际”,优先从三大场景挖掘:一是公开课、示范课的磨课过程(如教学策略调整中的问题、学生反馈的共性需求);二是日常教学的 “小困惑”(如作业批改中的高频错误、新教材使用的难点);三是教育领域热点(如 “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”“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”),确保选题 “切口小、有价值、易深入”。
新手可从 “模仿优质论文框架” 起步,熟练运用“问题提出 — 策略分析 — 效果反思” 的经典结构。李老师以自身论文为例强调:“问题提出” 需结合教学现状摆事实、点痛点;“策略分析” 要搭配具体课堂案例,避免空泛论述;“效果反思” 需呈现真实数据(如学生成绩变化、课堂参与度统计),让理论观点有 “教学实践” 作支撑,增强论文说服力。
面对期刊编辑的修改意见,要摒弃 “被否定” 的负面心态,将其视为 “论文升级的宝贵契机”。李老师分享经验:收到修改通知后,先分类梳理意见(如结构调整、内容补充、语言规范),针对每一条意见制定具体修改方案 —— 若需补充案例,就回溯课堂实践找素材;若需强化理论,就查阅核心文献补支撑,通过 2-3 轮迭代打磨,让论文品质持续提升。
学术规范是论文发表的 “底线”,需重点关注两方面:一是文献研读,通过阅读核心期刊、权威著作,学习学术表达范式,同时严格规避抄袭;二是案例处理,引用课堂案例时隐去学生个人信息,确保数据真实、案例典型,让论文既有 “学术严谨性”,又不失 “教学温度”。
克服 “怕退稿” 的心理障碍,根据论文主题精准匹配期刊定位(如小学英语教学类、基础教育研究类),主动投稿;同时建立 “写作成长档案”,记录每篇论文的选题思路、修改过程、投稿反馈,在持续实践中聚焦 1-2 个研究方向(如李老师深耕的 “英语教学‘言意兼得’实践”),逐步形成个人科研特色。



讲座尾声,李老师以 “郭宝先教授六步转化路径”(教学问题→研究主题→文献梳理→方案设计→实践验证→成果撰写)为框架,结合 “新教材传统文化元素教学评设计”“英语分层作业实践与反思” 等案例,直观展示了 “教科研如何反哺日常教学”—— 通过研究,不仅能产出论文,更能优化教学策略、提升课堂效率。“每一次作业批改、每一次试卷分析、每一次课堂互动,都可能藏着选题灵感,关键是做教学的‘有心人’”,李老师的这句话引发在场教师强烈共鸣。她特别强调:论文写作不是 “自说自话”,而是与期刊定位、政策导向、教学需求共振的专业表达;教科研也不是 “额外负担”,而是推动教师从 “经验型” 向“研究型” 转变的 “加速器”。
此次讲座不仅为工作室教师厘清了论文写作的思路与方法,更传递了 “教学研一体化” 的成长理念。未来,温州市沈玲飞名师工作室的教师们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,在深耕课堂的同时,主动笔耕不辍,让教学实践与科研写作同频共振,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

